|
時代在進步發展,我們的思維也得與時俱進,現代社會是一個合作共贏的社會,合則兩利,分則兩傷,但合作能力的培養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樹立起來,必須從小抓起,這是教育者的責任,也是教育復雜性和特殊性的體現。通過聆聽專家報告,我有以下幾點感受:
一、合作學習,學業只是其中一個合作方面,更多的是人際交往、思維方式等的碰撞和理解,引導學生尊重他人,逐步理解社會的多樣性。學校實行6人合作小組,師徒微小組,差異化安排成員,用意即是在此,但通過跟家長交流,極個別成績較為優異孩子的家長不是很認同這樣的分組方法,擔心“優生”帶“后進生”,會拖累孩子,甚至認為是一種負擔,要求將成績“優異”的學生分為一組,成績較差的分為一組,我認為非常不妥。一是這種分組方法不利于整個班級團結進步,人為地將班級成員割裂甚至對立,可能造成“馬太效應”,好的更好,差的更差,最終全班同學也都會受影響;二是也不易于學生個人全面健康發展,我們是為未來而培養學生,培養的是有家國情懷、懂擔任分享、有責任使命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,進入社會后,他們接觸的將是方方面面、形形色色的人,而不可能全部是“好人”;班級6人合作小組成員差異化,就是讓孩子提前接觸到不同類型學生,學會理解、尊重、分享和幫助,最終達到共同進步,這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培養過程,持之以恒,相信孩子會受益終身。
二、合作學習,不僅包括學生之間的合作,也包括師生、教師、家校之間的合作。合作,意味著理解、尊重,最終目的是形成合力、解決問題。比如我們都知道“親其師信其道”,沒有良好的師生關系,合作學習就無從談起,即使實行,實施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。
三、合作,也需要策略技巧和教師的指導。青春期的孩子叛逆、容易沖動,很多還是獨生子女,存在著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,多種因素疊加一起,使得小組成員合作起來并不是順風順水,有的小組合作甚至是困難重重,極個別學生到哪組都可能被“嫌棄”,這需要教師及時的幫助指導,化解小組成員間的誤解和矛盾,最好是防患于未然,在小組組建之初,指導學生共同參與制定組規等內容,量化評比,每周公布小組和成員分數,做到嚴格考核和執行。 |
|